前两天最热门儿的事儿,要数东方甄选的“内讧”了。

这事儿我毫无关心的兴趣,毕竟我从来不在直播间买东西,毕竟它是公司内部事务,与公共利益没啥关系——除了跟买了新东方股票的人有点关系。

我感兴趣的这事儿竟然有那么大的流量。新闻APP,一个劲儿地弹窗推送,信息流里几乎满屏都是,朋友圈里也是挥之不去,就那点儿破事儿,没完没了。

为这事儿我还专门问了周围的朋友,没有一个人在直播间买过东西。甚至有人反问,东方甄选是什么,怎么朋友圈里到处都在说它。这让我再一次确认,我以及我的“朋友们”是多么脱离现实。

我百思不得其解,为什么要到直播间去买东西。我需要什么直接去京东下单就行了,为什么要看一个不相干的人在那儿哔哔个没完。

后来终于有一个同事给了我一个合理的解释,说直播间里的东西真的便宜。若真的如此,我倒是能够理解了。

便宜,便宜,便宜,消费者永远希望更便宜。这几乎是真理。但这个真理会有一个限度,等到一部分制造业企业被“便宜”挤出市场,大概制造业的“去产能”就实现了。没了“过剩产能”,还会有便宜便宜和便宜么。可是,谁愿意想那么远,谁有必要想那么远。如果直播带货真的给消费降级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,那还真算是一个应运而生的“创新”。

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好像就集中在了“信息找人”和“货物找人”上了。一个信息茧房,一个商品茧房,天天被喂,不用动脑,躺在里面特别安逸。

物美价廉的商品让人上头,什么样的信息让人上头呢?东方甄选的“宫斗剧”就是其中一种。

这出宫斗剧的特征就是,有好人可同情,有坏人可痛骂。保卫才华横溢的好人董宇辉,痛骂小编小孙甚至老俞,这是一项很爽的信息消费。

消费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自己爽。我在跟同事探讨内容的流量密码的时候说,一篇文章如果能在3秒钟之内让读者知道该骂谁而且不用为出言不逊承担责任,那大概就会不缺流量。之所以能骂人,一定是觉得自己站在了正确的甚至正义的一边,代表正确和正义应该是很爽的。

前一段暴火的短剧,据说最重要的情节就是“成功报复”。要解心头恨,拔剑斩仇人,名著如《基督山伯爵》也不过如此,这都是老套路,但永不过时。在现实面前无力,在信息里面意淫,后者弥补了前者,让生活增添一点颜色。

总之,人们是否热衷于讨论一件事,与这件事本身的价值或意义没有必然关系,与什么有必然关系呢,大概是——与讨论这件事儿是否安全有关,与讨论这件事儿的门槛高低有关,与讨论这件事儿能否发泄情绪有关,东方甄选宫斗剧满足了这三点。最终促成了一个暂时多赢的局面,堪称完美。

但我还是想说,如此完美的事情,其获得的流量与其意义完全不成比例。但我承认这就是现实的一种情况,流量与意义完全就是两码事儿。很多人愿意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倾泻感情和表达意见,我认为本质上是大家实在太无聊——或者说实在是没什么可聊的。

就像挣钱不容易之后彩票更加热销一样,都知道买彩票发财是几乎不可能的,但是又有什么事儿是比买彩票更可能发财呢?两块钱就能完成一次发财的妄想,门槛低,无风险,有寄托,多好。所以说彩票店就像某些舆论场一样热闹。

那么多的垃圾信息都能获得巨大的流量,就是因为它能提供廉价的情绪。那么多人冲进“毫无意义”的热闹里,再次说明很多人活在廉价情绪里难以自拔。NB的人应该不是这样。比如,我能看出俞敏洪就能很好地把控或掩饰自己的情绪,将一场风波暂时平息,并收割了巨额流量。老罗一再地在这事儿上蹭热点踩老俞“挑拨”小董,我还没看到老俞对此有什么公开反应,这大约是能干出一番事儿所必备的素质。

这是一个流量至上的年代,套路却是陈旧的。从来都是这样,多数人无脑地贡献流量,少数人精心地驾驭和收割流量。能驾驭和收割得了流量是一些人的本事,为无意义的事情贡献流量是一些人的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