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河北省中医院

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心胸外科常见的装置之一,被广泛应用于血胸、气胸、脓胸以及胸腔术后的引流。不正确的使用和护理,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以及胸管的拔除,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或导致并发症的发生。因此,了解胸腔闭式引流的使用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就变得十分重要。那么,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胸腔闭式引流吧。

No.1 什么是胸腔闭式引流?

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,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,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,使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的装置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No.2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瓶的目的是什么?

①引流胸膜腔内积气、血液和渗液;

②重建胸膜腔负压,保持纵隔的正常位置;

③促进肺复张。

No.3 使用胸腔闭式引流瓶应该注意什么?

01妥善固定

敷料严密包裹胸腔引流管周围,引流瓶固定在床缘上,患者需保护好引流管,防止管道从胸腔脱出。引流管留有足够长度,避免牵拉、折叠、扭曲或压迫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02活动指导

在床上时患者采用半坐卧位。翻身时,要确保引流管留有足够长的活动空间,以确保翻身时不会导致引流管的脱出;翻身的幅度不宜过大。下床活动时,应从放有引流瓶的一侧下床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,引流瓶需要始终保持密封,且位置要低于膝关节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No.4 引流管脱出了怎么办?

01引流管连接处脱落,胸瓶翻到、损坏

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翻倒、损坏时,应立即反折、夹闭脱落处上方的引流管,防止空气进入胸腔,并按呼叫器通知医护人员作进一步处理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02引流管从胸腔滑落

若引流管不慎从胸腔滑脱,应立即用手挤压伤口以封闭伤口,并按呼叫器通知医护人员作进一步处理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No.5 带管期间呼吸功能训练

01肺功能训练器

术后第一天开始,每次3-5分钟,每天3次。

用力呼气,以最大肺活量把小球吹到最顶部;或用力吸气,以最大肺活量把小球吸到最顶部,然后让小球停留3秒为宜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需要注意的是:呼吸训练,要循序渐进、量力而行,以不引起疲劳不适为宜。

02深呼吸功能锻炼

腹式呼吸

用鼻吸气,吸气时将腹部向外膨起。屏气 1~2 秒,然后用口慢慢呼出气体,同时腹部凹下去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需要注意的是:

开始训练时,将双手放在腹部肋弓之下,吸气时腹部将双手顶起,呼气时双手轻轻施加压力,使膈肌尽量上升,同时腹部凹下去。

每天练习2~4次,每次10~15min。原则是患者量力而行。

缩唇呼吸

用鼻吸气,屏气3秒,然后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气,数到第7后做一个“扑”声,尽量将气呼出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需要注意的是:

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:2或1:3。

活动要循序渐进,并制定时间表,避免劳累。

03有效咳嗽咳痰

尽可能坐直,先进行几次深而慢的腹式呼吸;

吸气后,屏气 3秒后短促用力地咳嗽一两次,排出痰液。

需要注意的是:

咳嗽时,口型呈半开状态,要从胸部深处咳出,不要从口腔后面或咽喉部咳嗽。

咳嗽时,双手交叉抱胸,减轻伤口疼痛。

术后胸痛、呼吸肌疲劳的时候,可先轻轻地进行肺深处咳嗽,将痰引至大气管时,再用力咳出。

咳嗽后,要休息片刻以恢复体力。

No.6 促进肺康复的中医技术

01穴位贴敷

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,敷贴到人体穴位,通过刺激穴位,激发经气,达到通经活络、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、行气消痞、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需要注意的是:

若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,若出现皮肤瘙痒、丘疹、水泡等,应立即告知护士。

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~8小时。可根据病情、年龄、药物、季节调整时间,小儿酌减。

02刮痧疗法

刮痧法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,借用边缘钝滑的器具,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实施相应的手法,进行有规律的刮拭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。

我科常用的是虎符铜砭刮痧及全息刮痧,通过刮痧达到保健康复,促进病后恢复。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胸腔闭式引流/您知多少

需要注意的是:

刮痧前后24小时内不能喝酒。

刮全背要辟谷(禁食)24小时,只能喝温开水或红糖水。

刮痧后被刮的部位四小时内不宜洗澡,避免吹风。

03腕踝针

腕踝针疗法可通过对患者腕部和踝部的特定点位进行皮下针刺, 疏通其经络、调和其脏腑, 发挥镇痛的作用。在充分止痛的作用下,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,促进肺膨胀。

04中药热奄包

中药热奄包是将中药和大青盐装入布袋加热后,放置于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,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、血脉,从而达到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、散寒止痛、祛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。

需要注意的是:

热敷时保持药包的温度,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,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,一般不超过70℃。如有感觉障碍者药包温度不宜超过50℃,以免发生烫伤。

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,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。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,请及时联系我们(邮箱:guikequan@hmkx.cn)